桑尼泰克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汽车零部件产业深耕二十六载,两千名员工构筑起坚实的发展根基。依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工业设计中心、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接连斩获安徽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智能工厂等多项荣誉。
近年来,公司锚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关键抓手,坚守以人为本、共治共享理念,将技术研发与质量服务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民主筑基、人才赋能、文化聚力的特色产改之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推动企业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跃升。
一、坚持党建引领,把稳产改“方向盘”
党建作为产改工作的导航系统,在桑尼泰克的产改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自1999年党支部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工作思路,积极构建党群工作一体化模式,通过党支部与管理层交叉任职的创新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产改推进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目前,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培育出国家级工人先锋号、安徽省标杆班组等多个先进集体,公司也先后荣获省级“双强六好”非公企业党组织、宁国经开区“五星级党组织”等殊荣。
为让党建真正成为产改的强引擎,公司聚焦生产经营关
键环节,常态化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创建活动,设立12个党员示范工位,引导党员在技术攻关、质量提升中冲锋在前。如技术党小组牵头完成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壳体项目,不仅为公司奠定了高新技术,更成为产改实践的鲜活样本,为公司创造了亿级产值。
二、突出民主筑基,畅通产改“连心桥”
员工是产改的主人翁,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桑尼泰克的发展基因。公司工会创新构建立体化民主参与体系,推动员工从产改旁观者转变为主力军。在沟通机制上,每半年召开的职工座谈会广泛覆盖新老员工、骨干及一线代表,建立的 “48小时响应”机制实现85%诉求现场答复,复杂问题2个工作日内形成解决方案并及时公示。2024年通过座谈会收集的37条产改建议中,29条被纳入年度改革计划,转化成效显著,为公司降本增效立下汗马功劳。
在权益保障方面,以“职工代表大会 +OA线上通道”双平台搭配制度拟定、意见和建议收集、分类、督办、反馈、评价五步工作法,确保员工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高效解决。2024年累计处理诉求124件,办结率100%,推动员工休息区配套设施升级、食堂菜品优化等23项民生改善落地,员工工作生活条件显著提升。创新激励机制上,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制度激发全员创新热情,2024年收到改进建议128条,95条落地转化,创造直接效益超190余万元,发放奖励资金20余万元。
三、强化人才赋能,点燃产改“动力源”
人才培育是产改核心,桑尼泰克搭建起集培训赋能、竞赛强能、晋升筑阶、激励增效为一体的人才培育机制,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提供有力助推。分层培养精准有效,针对一线工人、技术骨干、管理层实施差异化培育,近三年开展数控操作、质量管理等专项培训40期,覆盖800余人次,员工技能水平平均提升30%以上。技能竞赛以赛促学,覆盖20个工种,吸引400余人次参赛,涌现38名技术能手,多人获宁国市、宣城市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及苏浙皖省际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带动车间生产效率提升22%。
公司推行“学历+能力”双提升计划,与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专升本通道,三年资助65人完成学历升级,累计培养近百名复合型人才,其中技术骨干占58%、管理层占42%,投入奖励资金15万元。如昆山精密生产计划部经理程先明,入职18年从一线焊接工晋升至此,通过该计划实现学历与岗位升级,并荣获宁国市“最美一线员工”“首届最美工匠”“劳动模范”等称号。该计划提升了员工专业能力与归属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四、注重文化聚力,筑牢产改“暖心巢”
以温度凝聚产改合力,桑尼泰克倾力打造 “家文化” 生态,让员工感受如家般的温暖。每年定期组织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专属档案,保证职工能够及时掌握自身健康状况。建造现代化活动中心,开设健身房及休息室,强健职工身体素
质。全面开展职工活动,丰富职工生活,定期组织读书会、安全月、兴趣小组等活动,让员工在工作之余收获满满幸福感,团队凝聚力持续增强。
在践行社会责任的道路上,公司始终以实际行动彰显担当。以燕津教育基金项目为核心,开展助学与奖学并举的公益项目,近三年累计投入达百万元,为困难学子送去求学希望,为优秀学子注入前行动力。这份持续的投入与坚守,正是产改工作中 “以人为本、共治共享” 理念在社会层面的延伸,生动诠释了企业在产改赋能下,既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又始终心系教育、反哺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刘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