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红色生产力” 产改树起外企新标杆

——德特威勒(安徽)产改赋能外资企业创新发展纪实

发布日期:2025-09-18 10:32信息来源:宣城市总工会浏览量: 【字体:  

德特威勒密封技术(安徽)有限公司自2012年扎根宣城市宁国市以来,始终深耕高端密封技术研发与制造领域,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工业设备等关键领域。作为外资企业本土化发展的典范,公司现有员工1200余人,设有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筑牢坚实根基。当前,公司以党建引领与卓越运营协同发力,积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力打造高素质产业队伍,正向着全球密封技术新标杆稳步迈进。

一、党建领航破局,为跨国经营注入红色动能

作为瑞士集团全资控股的外资企业,德特威勒初期党建工作曾因外资对党群组织的认知差异面临推进阻碍。2016 年,宁国经开区以“党群共建”为突破口,选派熟悉外资企业运营的骨干力量、搭建政企协作沟通平台,借助工会建设的先行优势衔接党组织工作,逐步完善“诉求速应、活动联办”的党群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公司紧扣产改要求,创新构建“四层三级”管理模式,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形成支部书记兼公司总经理、支部副书记兼工会主席、中高层任委员的组织架构,核心岗位党员占比达80%;同时坚守“一引领、二融合、三服务”法则,选拔经验丰富的党员班组长加入工会,推动党建与企业治理在决策、执行、监督各

环节深度融合。

支部始终以“红色生产力” 赋能企业经营,将工建与党建工作日常化融合,依托《职工园地》开设“党员先锋专栏”、在生产车间设置宣传展板宣传党员先进事迹,为全体员工树立可学可做的先锋榜样。面对极端雨雪灾害导致的物流受阻、疫情期间的生产保供等突发挑战,党员干部带头值守岗位、协调资源,有效化解发展危机。2024年技术升级攻坚战中,支部牵头推进投资2000万元空气悬架项目转型与液态硅胶项目投产,党员科技攻关小组围绕材料配方优化、生产工艺改进等关键问题攻坚克难,成功攻克9项专利技术,党建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二、人才培育强基,构建技术尖兵培育体系

德特威勒坚定践行党管人才原则,构建起“内外协同、精准育才”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引进上,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定制专业课程,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研发、生产关键岗位,定向培育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打造出核心研发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超70%的精湛队伍;在人才培育上,2024年累计组织专项培训78场,覆盖4200人次,内容涵盖技术研发、质量管控、安全生产等领域,还创新采用“师带徒”“技能擂台”等模式,设立20个党员示范岗发挥传帮带作用,每年选派30余名骨干员工赴瑞士总部及欧洲合作企业参加海外定制化培

训,实现人才成长与企业战略同频共振。

为保障人才留存,公司精心构建“技术工人—技能专家 —首席技师”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岗位练兵、季度技能竞赛等途径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其中首席技师岗位享有与中层管理干部同等的薪酬福利。凭借完善的培育与晋升机制,关键岗位人才留存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不仅为产改工作提供稳定、高质量的人才支撑,更让员工感受到职业发展的获得感,进一步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根基。

三、文化聚力赋能,激活产改创新发展活力

德特威勒深化“党建+文化”融合模式,构建兼具红色基因与企业特色的文化体系。一方面,打造红色观影、读书分享会等文化品牌,每年组织员工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在丰富员工精神生活的同时,拉近员工距离、增强团队向心力;另一方面,坚持以员工为中心,常态化开展“夏送清凉・冬日暖阳”关爱计划,组建50余人的员工志愿服务队,定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贫困学生帮扶等公益活动,助力员工提升社会责任感,不断强化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文化力量切实转化为发展实效。公司以“改善现场、党员先行”等主题活动为抓手,每月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鼓励员工立足岗位创新,累计征集到生产流程优化、设备改进、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由2021年的89条提升至2024年的1000条,其中80%以上已转化为实际举措。例如,

根据员工提出的“硫化机台参数优化”建议,公司打造标准化硫化机台,并结合先进班组建设中的精益生产理念,推动生产效率整体提升18%,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300万元,为企业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党建领航破解跨国企业发展难题,到育强产业工人队伍筑牢根基,再到文化聚力激活创新发展活力,德特威勒走出了外资企业本土化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未来,公司将继续以党建为魂、以队伍建设为要、以文化为脉,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优化人才培育、丰富文化内涵,在跨国经营的浪潮中稳步前行,全力向全球密封技术领军者迈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德特威勒经验”。(许杰、刘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