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浪潮中,保隆(安徽)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作为全球汽车车轮配件、排气系统管件细分市场前三强企业,公司现有员工4200余人,其中产业工人占比达84%。公司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成功打造出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有保障享幸福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
一、铸魂:党建引领筑信仰,锚定思想压舱石
保隆公司以党建为引领推进“产改”,构建“BPS”党建工作体系,融合精益管理与党群工作。为破解核心技术 “卡脖子” 难题,公司组建党员技术攻关小组,成功研发数控双工位内高压成型机,通过一模两穴工艺技术实现提速15秒、增效1.8倍、降耗40%,完善设备序列,补齐产业链短板,该项目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入选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党建与科技创新融合示范项目。同时,党组织通过将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近五年吸引10余名技术骨干、管理精英向党靠拢,发展党员5名,现有党员中产业工人占比达20%,形成“党建带工建,工建促产改”的生动局面。近年来公司党支部获评宣城市“双强六好”党组织、第七批安徽省“双强六好”非公企业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为企业发展注入坚定信念与强大合力。
二、赋能:素质提升强本领,搭建成长立交桥
公司坚信赋能员工就是赋能企业未来,构建起“三级培训体系”,近三年投入资金超200万元。针对新员工,公司设置为期15天的新员工培训,涵盖安全规范、岗位技能等内容,考核通过方可独立上岗。针对一线职工,每年累计开展理论、实操类培训200场以上,人均年时长9.5学时,其中135名产业工人实现从初级工到中级工、高级工的晋升。针对关键人才与管理干部,公司采用“专家授课+员工分享+场景实操”多元模式,每年开展300场以上能力进阶培训,高效提升核心团队综合素养。公司还大力推行师带徒制度,建立师傅认证-月度考核-年度评优管理机制,近三年培养出846名业务骨干,其中753人成为车间核心多面手、93人成为关键岗位专业人才,为公司柔性生产和人才梯队建设筑牢根基。
三、 聚力:权益保障暖人心,厚植家园同心结
为让产业工人安身、安心、安业,权益保障是核心支撑。保隆公司工会当好“娘家人”,构建起诉求响应、关爱帮扶、文化赋能三重保障体系。诉求响应上,坚持“总经理&一线员工座谈会”机制,累计召开100多场、3000余名员工参与,收集诉求2000余条,解决率达98%;2024年以来,公司投入3428万元,翻新250间倒班宿舍、新建 144 套职工宿舍,不仅将员工满意度提升至96%,也为外地员工招聘创造了良好条件。关爱帮扶中,设立20万元困难补助基金,2018年以来发放补助126.5万元;“金秋助学”为71名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50余万元,联合幼儿园开设四期暑期托管班,把关怀落到实处。文化赋能方面,为每位员工核定1500元/ 年旅游团建经费,定期举办全员运动会、文艺汇演,成立17个文体协会和10个专业协会,2024 年开展活动100余场,以暖心举措凝聚家园“同心结”。
四、创新:智慧集聚激动能,点燃发展助推器
公司紧扣“激发产业工人活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产改要求,搭建多元创新载体,让工人智慧成为企业发展核心“助推器”。在合理化建议方面,出台专项激励办法,按创效分级给予500-5000元/条奖励,同步实行积分兑换礼品机制,提升员工荣誉感,每年收集建议近万条,创造效益2000多万元,发放奖励40多万元,让“金点子”结出“金果子”。技能竞赛方面,搭建竞技舞台,举办覆盖设备维修、钳工等多工种的内部竞赛,同时选拔技术能手参与省市级竞赛,近三年涌现出“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个人”仇国权等4名市级以上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方面,2022 年建成的何心云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产业工人占比40%,投入9000余万元,成功研制22台内高压成型机、7台全电伺服弯管机,节约资金近亿元。相关项目及团队屡获殊荣,其中“6500吨数控双工位内高压成型机”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工作室及多个研发团队分别获评宣城“敬亭英才”“宛陵英才”、省“江淮英才”创新团队,助力员工实现从工人到工匠、再到创新先锋的身份跨越。
通过一系列“产改”组合拳,保隆公司成功地将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紧密相连,既获得“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企业”“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更营造了有信仰、有本领、有保障、有温度的产业工人幸福家园,为新时代非公企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保隆经验”。(王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