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共有1348.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0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960.1万人,占总人口的15.68%,已达到国际通行的“中度老龄化社会”标准。
保障老有所养,离不开金融行业的发展。从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到强化养老产业服务等,安徽各银行保险机构从多维度探索,持续发力,积极提升人民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感。
兼顾稳健和收益
前段时间,合肥市民李女士收到了个人养老金1200元的退税。“个人养老金产品很丰富,储蓄、理财、保险、国债、基金应有尽有,去年我存了1.2万元的个人养老金,不仅享受了税收优惠,而且用这笔钱买了理财产品,目前收益还不错。”李女士说。
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在全国部分城市先行实施,2024年底推广至全国。截至2025年6月末,安徽全省银行机构开设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585.93万个,缴存资金14.57亿元。
“养老钱”从哪儿来?怎么筹?这关系到每个人的晚年幸福。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至关重要。
安徽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安徽金融监管局积极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立足公众养老保障需求,开发兼顾稳健性和收益性的养老金融产品,推动商业保险年金加快发展,积极落实个人养老金全面实施政策,加强个人养老金宣传和产品供给。联合省有关部门建立人才年金制度,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宣传促进政策落地见效,推动企业年金扩围增效。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银行保险机构在售养老金融产品881款,涵盖储蓄、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类型。商业保险年金新增保费规模211.47亿元,为251.28万人次提供养老保障3269亿元。养老保险机构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1330.66亿元、投资管理833.71亿元。
去年,安徽省首单人才年金项目在亳州市签约落地。该项目为亳州中医药行业的高管和高端技术人才提供企业年金服务,让人才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聚焦老年群体健康、意外风险高发情况,我们引导保险机构持续加大适老化保险产品供给,提供老年人风险保障产品921个,其中专属产品74个。今年以来为全省608.93万人次老龄人口提供意外、健康等风险保障,向18.16万人次赔付7.52亿元。”安徽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强化失能保障,安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承保54.55万人,提供风险保障119.46亿元;推动2025年度“安徽惠民保”产品保障优化升级,不限参保年龄和既往病史,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参保人数较上年提升近24%,已向3.65万人次赔付2.49亿元,其中老年人参保占比超过30%,赔付占比超过40%。
“治疗”养老产业痛点
立秋之后,天气依旧炙热,但淮北中健淮旅康复医院的养老公寓内,颇为凉爽。“房间清扫、送餐上门、医疗保障……入住之后,我们的晚年生活很精彩。”8月21日,入住老人吴爷爷笑呵呵地说。
淮北中健淮旅康复医院是一家集专业养老护理、精准康复医疗、全周期健康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养护中心,目前已为20余名住院患者提供康复治疗服务,养老公寓入住老人120余名。
“医养产业普遍面临项目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痛点,我们在设备购置、专业人才引进及日常运营维护等方面长期承受较大资金压力,尤其是医疗设备更新迭代的资金缺口,一度成为制约服务品质提升的‘拦路虎’。”该医院负责人坦言。
在走访中了解企业发展困境之后,淮北农商银行第一时间组建养老产业专项服务团队,多次深入医院调研,了解其设备升级、流程优化等实际资金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了“金农企e贷”专属授信方案。“我们投放500万元信贷资金,还围绕医院运营全场景需求,构建起覆盖账户管理、资金流转、便民场景服务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并通过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深化银企合作。”淮北农商银行负责人介绍。
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其作为新时代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已逐渐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安徽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银行机构出台针对养老服务企业、养老服务设施、涉老制造企业等银发经济产业的专项信贷政策,创新金融服务。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银行机构向531家次养老服务企业、1012家次其他涉老企业提供信贷余额141.89亿元,同比增加70.58%。
同时,保险机构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的风险保障,覆盖责任险、意外险等保障责任,为627家养老服务企业提供责任风险保障100.78亿元,助力养老服务企业稳健经营。
在养老服务市场中,商业保险机构是服务的助力者,也是服务的生力军。对于保险机构而言,扮演好这两个角色,也尤为重要。
在安徽,多家保险机构探索“保险+养老”模式,参与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服务,推动“泰康之家·徽园”、大家保险合肥“梧桐里”城心医养社区、平安保险“黄山旅居”养老等项目落地,投入资金12亿元。截至6月末,6632人次享受保险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
注意老年人体验
走进阜南农商银行阜西支行,血压仪、血糖仪等适老化特色服务仪器,爱心座椅、轮椅等便民适老化设施是标配。
“我们还在支行的闲置场地,试点建设综合服务空间,设置文化体验、健康管理、金融教育等功能模块。”阜南农商银行阜西支行负责人介绍,比如在金融教育方面,开展养老专属金融产品介绍、防范养老诈骗等知识普及活动,提升老年群体金融素养。
在安徽这样的银行网点并不少见。据悉,安徽金融监管局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对营业网点进行适老化改造,合理配置线下服务窗口,开设老年绿色服务通道,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目前,全省90%以上的银行保险服务网点已完成适老化改造。
懂“老”所需,才能做到服务“适老”。
“本来还以为要跑大厅、排队、复印,没想到动动手指头就办妥了。”去年底,60岁的仰阿姨骑车外出时不慎摔倒,导致肋骨骨折并发肺部感染住院治疗。
“我投了保险,本来以为理赔很麻烦。没想到出院之后,在女儿协助下,我通过幸福人寿在线微信服务号,‘无障碍’模式申请理赔服务,系统立马换成了大号字体界面,自动识别身份证、电子病历,全程仅6分钟就完成申请。第二天,1.2万元理赔款到账。”仰阿姨说。
这份便捷与速度并非偶然。“我们自2021年起就持续打造‘线上+线下’适老化数字体系,客服热线专设‘老年人专属菜单’,微信服务号、官网同步上线‘关怀版’‘无障碍’模式,复杂环节化繁为简。”幸福人寿安徽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人民群众养老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通过优化金融服务,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供给,已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保障民生的重要使命。安徽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做深做实养老金融“大文章”,托起幸福“夕阳红”。(何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