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三”让产改“出新彩”

——安徽国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发布日期:2023-03-31 08:32信息来源:安徽工人日报浏览量: 【字体:  

近年来,安徽国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风新材)充分发挥国企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示范作用,敢闯敢试,先行先立,积极探索改革工作经验做法,有效调动了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强化“三个引领”——政治信念更坚定

思想教育引领有力。公司在生产一线开设“车间小课堂”,鼓励党员职工走上讲台,透过微视角,选定小切口,讲述大道理,每周坚持开展 2-3 场有特色、接地气的宣讲。

人才培养引领有序。公司开展“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的“双培养”活动,将生产一线懂技术会创新、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骨干、青年人才列为党员发展对象。十八大以来,公司共有165人递交入党申请书,从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3人,吸收发展党员106人,产业工人中的党员队伍进一步壮大。

文化建设引领有益。公司开设“国风大讲堂”,为广大干部职工搭建多方位、多渠道、人人登台的学习交流平台,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让“大讲堂”成为政治引领的“大课堂”和钻研学习和技术交流的“大舞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85期,5000多人次产业工人从中受益。

搭建“三个平台”——发挥主力军作用

阵地教育,推进职工素质提升。2022 年 9 月,公司成立国风学院,分层分类分级培训学员 1000 余人次;举办“内训课程开发与内训师”训练营,聘请专业机构老师,围绕现场管理、操作技能、成本控制课程,进行专题授课,培养 32 名本土化内训专家,引导高技能人才向企业内训师发展,使国风名匠的经验和技能在多个岗位复制推广。

工匠引领,为发展增添内生动力。公司建立技能培训、技能帮带、技能攻关、技能竞赛“四位一体”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以技术攻关为手段,围绕生产经营管理中难点堵点痛点进行攻关,开展攻关 58 项,解决难题 52 项,实施项目化管理、结题验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公司还出台工匠(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为职工创新创造搭建平台,培育市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1个,公司级工匠(职工)创新工作室 5 个。为大力宣传推广职工身边的先进典型,公司广泛开展工匠选树活动,培养“合肥工匠”1人、“国风名匠”8人。

技能比拼,激活干事创业活力。公司搭建以技能竞赛和专项竞赛为主体的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制定《薄膜班组劳动竞赛实施细则》,围绕公司重点产业、关键岗位,组织动员 2.4 万人次产业工人参与劳动和技能竞赛。2018 年来,100 余名一线职工走到重要工序或复杂技能岗位上进行历练,走上班长岗位 43 人、主操岗位 43人,走上主管管理岗位 20 人。同时,围绕职工创新创效推出鼓励措施 10 项,2017 年以来评选技术创新成果 117项、“五小”创新成果 48 项,累计发放创新奖金总额达200 万余元,获得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151 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77 项。

打通“三个通道”——职工成长有路径

机制牵引,激发“新引擎”。公司出台《国风新材职业发展通道认证办法》,搭建研发、技术、职能、技能、管理五大发展通道,明确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和相应薪资待遇,为职工职业发展规划短、中、长期目标。研发通道分为 9 级,首席研发员可达到董事长收入水平;技术、技能通道分为7级,其中,首席技师、首席工程师可以达到公司领导副职收入水平。

竞争上岗,打造“强磁场”。2020年以来,公司建立“竞聘上岗搭平台,不拘一格用人才”机制,先后在45个岗位实行竞聘上岗。公司内部从点到面、从上到下,竞聘已成为共识、一种常态。公司共举办15场竞聘会,35名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畅通了员工成长通道,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体现价值、提升素质的平台。

产教联合,开启“育人新模式”。公司加大与高校院所在人才培养和科研领域的合作力度,在中科大设立“国风新材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院校共建成立联合实验室,依托联合实验室开展协同攻关,3 项“卡脖子”研发难题取得阶段性进展;建立“合肥市青年就业见习基地”,搭建“见习+就业”的选人用人平台,设立就业见习岗位 11 个,为青年职工搭建见习供需对接平台。(杨磊 程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