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夜幕下的合肥市包河区方兴社区的街道像平常一样人头攒动。突然,路边的一块霓虹灯牌炸裂,火光划破夜空。美团外卖站点旁,刚结束一天配送工作的李爱明,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转身跑回站点取出灭火器,呼叫两位同事,随后将一辆废弃车辆推至火场边沿。三人搭成人梯,他站在最高处,握紧灭火器喷管,白色干粉精准扑向火源核心。
十五分钟,四罐灭火器。火被扑灭时,李爱明的工作服彻底被干粉和烟尘染成灰白。他没有多留,转身离开,像每一个刚刚收工的普通骑手。这段视频后来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被网友称为“教科书式灭火”,而他只是平静地说:“是前段日子在工会课堂里学的技能派上了用场。”
“技能,是能带得走的”
李爱明所说的课堂,是合肥市包河区总工会2025年安全生产月期间组织的消防应急演练。培训面向一线劳动者,尤其是外卖、快递、建筑等行业从业者。“教得很实在,灭火器怎么拔插销、怎么站位、怎么判断风口,都是马上能用的。”李爱明回忆道。
他加入外卖行业还不满一年。之前做过其他工作,但系统地学习安全应急技能,这是第一次。“工会的工作人员说,‘技能,是能带得走的’,真是这样。”他说,“那天火确实大,但我手上有方法,心里就不慌。”
“李爱明的经历不是个例。我们接到过多起反馈,有环卫工人用培训所学帮助路人,有建筑工人成功排查工地安全隐患。普通劳动者不缺责任心,只缺系统化、实操性的技术指导。”包河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以来,包河区总工会及各街镇级总工会开展培训150余场,覆盖人数7300余人。“组织这类培训的初衷,正是为了将‘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指南。”
“那一刻,我就该在那里”
视频中没有记录的,是李爱明回家路上才慢慢浮现的“后怕”。“如果上方的结构烧塌了,我站得那么近,其实很难躲开。”但他并不愿意因此被称作英雄。“我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恰巧我有能力做。”
这种“应该做”的自觉,来源于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责任感”和“帮一把”是家里最常提到的词。而他自己,也是一名党员。“不是说党员一定要牺牲,而是说在那个时候,我就该在那里。”
在不少媒体报道中,会特别提到李爱明的另一个身份:一位正处于化疗恢复期的结肠癌患者。2024年两次大手术之后,他依然选择回到配送一线。
但他不太愿意主动谈起病情。“生病是谁都不愿意的事,但它就是发生了。难过是一天,乐观也是一天。”他说得轻松,“重返岗位,一方面是经济原因,更重要的是,工作让我觉得自己有用,能支撑家庭。”
他没有把救火看得多重。“这件事过去了,生活重点还是接单、跑单、照顾好家。”他说。晚上他依旧接夜宵订单,经过那天灭火的地点,有时候会稍微慢下车速看一眼。霓虹灯牌已修复如新,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